close

其過大小有數百事,欲求長生者,先須避之。

【解釋】

這些大的小的罪過惡業的事情,有幾百種之多,凡是想求長生的人,必須先要避免這些罪過惡業啊!

【分析】

這是太上教人先從避免犯過做起,這裡所講的幾百件,就是篇中所列舉的,從「非義而動」,到「死亦及之」的所有過惡。前面說的奪壽,是教人知道有所警惕;現在又說長生,是教人知道有所欣慕,勇於改過行善;雖然是小小的過失,也不敢犯,就必定會得到長生的善報了。

尤其是學道的人,都是以積善、培養自己的道德為根本的行持。在儒家來講,稱為四端百行;在佛門,則稱為六度萬行;在道家來說,就是三千功、八百行。這些都是積善避惡的說法。然而想要積善改過,則莫先於體會至高的妙道;若是想要體會至高無上的妙道,則莫若明夫本心;因為心是道的本體,而道則是心的作用。人若是能夠察心觀性,則圓明之體,自然現前;無為之用,自然成就;不須假藉任何的功夫,就能夠頓超彼岸。這若不是修到了心鏡朗然,神珠廓徹的功夫,怎麼能夠使得諸想頓離,纖毫都不被染著;而心源自在,決定無生呢?所以明心體道的修行人,不會以身體而牽累其本性,不會因為外面的境界而亂了自己的真心,能夠在隨機應物的當中,自然就會存有不生不滅的道理,這就是所謂的無上至真的妙道啊!而現在求長生的人,只是徒然依恃著藏精伏氣、鍊藥燒丹的方法,便說是真仙可遇,他們不知這些都是外道,心外求法啊!

故事:

有位名叫楊正見的女仙人,她修持的功夫,再沒多久就可以登真了。但是上帝責怪她小時候,她的父母正在準備錢繳稅,楊正見看到了,就私下選了稅錢中特別圓特別好的二文錢藏了起來,這就叫作隱藏官物啊!所以上帝就下令,貶謫楊正見再留在人間一年。紫虛元君與茅君,共同在清虛宮裡校對勘定天下真仙得失的事情;一下子被刷下來的真仙就有四十七人之多;刷下來之後,又再次的重審,僅有兩人得以通過而重新上榜啊!這是因為他們懷著淫慾的心來修持上真的事,這就不能不沒有過失了啊!私藏二文錢是很小的過失,而仙人的修持,又在功過互相較量後,尚且被如此嚴厲的譴責,更何況是那些任意隨便不知道避免犯過的人呢!

【附註】

明朝袁了凡先生的家庭四訓中,有詳細的論述改過的方法,相當的精闢;若想更進一步了解效法了凡的人,請參閱研讀淨空法師演述的了凡四訓講記,又名修福積德造命法,此處則從略不錄。

是道則進,非道則退。

【解釋】

凡是要做一件事,先要想一想,合不合道理;合道理的,就前進去做;不合道理的,就退避不做。

【分析】

這一節,一直到當立三百善,則是太上列舉行善招福的大綱,先教人眾善奉行,即可以招來福報。道就好像是大路一樣,順天理,合人心,坦平正直,即是道;而逆天理,拂人心,荊刺險阻,即非道。本篇中從「不履邪徑」,一直到「與人不追悔」,都是道,也就是行善。從「非義而動」,到「殺龜打蛇」,都是非道,也就是作惡。而「是道則進,非道則退」的這兩個「則」字,最是喫緊著力;因為是非只在當念的分辨,而進退則必須要即時的決定;在這個緊要的關鍵處,一定要下斬釘截鐵的手段,不能夠有一絲毫猶豫不決的心念啊!如果念頭一轉,就會再墮入了魔關;所以必須要時時的省察,事事都得要謹慎小心;例如家人不順自己的意思,會生煩惱嗎?過著安居飽暖的生活,會生淫欲心嗎?家中的收入不多,會想法子去賺錢嗎?一同修行的伴侶離開了,會生昏沈退惰嗎?諸如此類都是,都足以退失道心,而入於非理,所以不可以輕忽啊!

而此處所謂的「道」,也就是中庸上面所講的「天命之謂性,率性之謂道」的「道」。在我們的日用生活中,或是說話、或是沈默、或動、或靜,都無處不是道啊!只要真正的深入的了解其中的道理,行起來就會十分的勇猛精進了。古德說:「大道不離目前,要且目前難睹;欲識大道真體,不離聲色言語。」道德經說:「上士聞道,勤而行之。」內觀經說:「知道易,信道難;信道易,行道難。」華嚴經說:「信為道元功德母,長養一切諸善根;斷除疑網出愛河,開示涅槃無上道。」因為道的本體,人人本來就具足了;雖然是沈溺在萬種的物欲之中,若是肯一念回光反照,那麼其中的真是真非,自然就絲毫的也瞞昧不住啊!這就是所謂的「天理不息的本體」;如果能夠擴大而使它充滿,那麼縱然經過了一萬劫、一千生,也不會墮落了;所以人若是能夠知行合一,就是超凡入聖,也是不難啊!這是真話!

故事一:

從前有位農夫曾經被老虎咬傷過,有人談起老虎傷人的事情,大家聽了都感到非常的震驚;惟獨這位農夫的臉色大變,和其他的人都不一樣。老虎會傷人,這是每個人都知道的事情,然而沒有親身經歷過的人,聽到了老虎傷人,所以只是一驚而已。而這位農夫親身受到了被老虎咬傷過的痛苦,所以才會臉色大變心有餘悸啊!

【再析】

根據這個故事,我們可以知道:就是人對於逆天理、拂人心、荊棘險巇,所謂非道的事情還會去做,就是他不曾真正的知道體驗過啊!若是他真正的知道體驗過,就決定不會去做「非道」的事情了。

故事二:

後漢的大儒管寧,曾與華歆一齊鋤地耕種,管寧有次鋤到了一塊黃金,連看都不看它一眼;而華歆卻拿起黃金,把它丟到一邊去。當時正逢亂世,管寧就避亂到遼東居住;遼東的公孫度對管寧非常的禮遇;管寧沒有接受,就住到山上;當時有很多人跟著管寧上山。有一次鄰居的牛,踏壞了管寧的田;管寧就把牛牽到了荒野看牧,牛的主人知道了這件事,感到非常的慚愧,並向管寧道歉。漸漸的管寧住的地方,人愈來愈多;於是管寧就開始講學,教化當地的人明禮義知廉恥;如果不是來求學的人,管寧就不跟他見面。管寧的教化,不久就風行了整個遼東,老百姓也都受到了管寧崇高道德的影響而移風易俗。管寧每次和公孫度見面,只是談有關道德方面的事,絕口不談世間的俗事。公孫度覺得管寧十分的賢能,就一直待在遼東卅七年。後來奉到朝廷的命令,乘船過海返回京城;這時候海上的風浪突然大作,船快翻了,船夫都呼天懺罪,希望老天救命!管寧這時正襟危坐說道:「我管寧一生當中,曾經有過一次早晨沒戴帽子,三次太晚起床,一次上廁所沒戴帽子,我一生所犯的過失,必定就只是這些了!」與管寧同行的其他船隻都沈沒了,只有管寧坐的船沒沈;到了京師,朝廷要授給管寧大中大夫的官職,管寧沒有接受;華歆則要把自己太尉的官位讓給管寧做,管寧卻也是向華歆懇辭。

管寧活到了八十四歲才去世,他生前所坐的木榻,與膝蓋接觸的地方,都已經穿了;因為管寧有五十年未曾箕股而坐啊!

有的親戚鄰居們,因為窮困而家中缺米,管寧則必定會分自己的米去救濟他們。管寧遇到了為人子女的,必定跟他說孝的道理;遇到了為人弟子的,必定跟他說悌的道理;遇到為人臣子的,必定跟他說忠的道理。管寧的容貌,不但恭敬,而且言語柔順,能夠因著事情而導人向善,所以能夠感化無數的人啊!

來源:轉載  作者:了凡弘法學會譯整

arrow
arrow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pureland 的頭像
    pureland

    Amitabha Pure land

    purelan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